關於比賽
有些家長問:要不要參加比賽?
可以不參加嗎?
我家小孩能參加嗎?
跟比賽相關的疑問
需要在幾個前提之下---
1 孩子本身有意願嗎?
2 家長需要協助孩子的有哪些事?
3 必要性與可能引發的結果
針對以上三點一一敘述
希望能夠讓家長們有個方向
對於孩子的藝術興趣培養有足夠的概念
不要淪為補習班或老師的招生宣傳招牌
為了比賽得名而抹殺了孩子的能力與興趣
或是錯誤的學習方式
反而只是用報名費換了獎盃
卻沒有真正的程度
1 .孩子本身有意願嗎?
這關係到好幾個層面
撇開所謂的天分以及努力問題
還要考慮孩子的性格
*害羞的孩子:
無論比賽結果如何
都可能埋下內心對於上台的陰影
上台有很多方式,音樂會是更好的選擇
參加樂團等團體演出
不但能減少緊張
更有與同儕一起完成目標的成就感
*注重結果的孩子:
只要能得名就好
可能會比賽曲以外的曲目都不練
著重在想辦法得到名次
或是結果不如預期時
從此放棄對音樂的喜好
*比賽可有可無,但能不參加最好的活動冷感型孩子:
通常大小事都由父母安排
如果能不做最好什麼都不參加
很有可能參加了比賽
得到成績不如預期時
心裡有種害怕會被父母責罵的想法
但本身又沒有意願
很可能從ㄧ開始練習就放任進度落後
想著:如果彈不好,比賽不得名是應該的
從此爸媽可以放棄比賽或逼小孩學才藝的念頭更好
2. 家長能提供的協助有哪些?
對於環境,時間精力金錢的付出
在之前的文章提過
孩子成長學習的過程
家長的影響力佔很大比例
能不能提供練習環境與樂器
願不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練習
加上長期的精力與金錢的花費
是否能夠把培養藝術內涵當做第一要務--聽音樂會,參加音樂活動等
挑選好的師資與重視跟老師的溝通
(所謂的好師資不光是學經歷問題
而是教學熱忱與能力
另外就是老師品性
學經歷造假的老師人格上是否能信任?
老師是否在乎學生學到東西
還是單純來賺鐘點費?
不斷要學生參賽或檢定
是為了宣傳自己還是提高鐘點費的方式?
還是基礎不會打,只丟大曲子叫學生拼命練?)
3 .比賽的必要性與引發的結果
如果照上面所說
比賽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嗎?當然不是
比賽的目的在於
增加上台機會/有個努力目標/見識其他人的程度
不是建立在這些基礎上的話
ㄧ方面對於比賽結果的得失心變得太強烈
學習才藝的目的變成名次而不是陶冶文化氣質
或是把名次當進步的標準
這樣就會把學習的順序弄反
快速看到效果是不可能的
但是用人為因素去提升名次
就會以為得到了學習效果
家長因此被蒙蔽
得名卻沒有程度的大有人在
學個幾年看似彈大曲子又能比賽得名
實際上該有的程度完全沒有
比從不比賽的學生更糟
當老師或補習班不斷宣導(或力勸)學生參賽
是真的因為學生有能力
還是需要招生宣傳的工具?
重視學習要認真打基礎(打基礎就要好幾年)
還是在乎孩子真的學到音樂或敲琴鍵?
家長們不妨重新檢視
以上由數次擔任音樂比賽評審Clare老師
與其他幾位音樂比賽評審的建議